高校校企走出围墙 反哺学校教科研|雅致集成房屋-九游会j9备用网址

高校校企走出围墙 反哺学校教科研

在清华大学即将迎来百年校庆之际,近日,作为清华大学实践社会服务功能的企业代表——同方股份董事长荣泳霖出席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宣传部等单位主办的第二届“紫光阁论坛”时指出,作为一所校本企业,同方股份实现了华丽转身,同时,同方股份也为清华大学的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依托学校走出创业困局

对于群英荟萃的高等学府,尤其像清华大学这样有着5000多名高素质的科技专家、每年数亿元的科研经费、几百项科技开发成果通过鉴定的国内一流大学来说,科技成果转化的低效率,无疑是宝贵资源的浪费。
因此,当清华大学利用自身的科技资源优势直接组建清华同方时,其初衷就是要通过这一载体,以一种企业化运作的方式促进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最大限度发挥自己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的重要作用。“这不仅反映了其母体——清华大学对清华同方的期望,而且也深深地打上其创业者的价值、理想与抱负的烙印。”荣泳霖说。
清华同方(现更名为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称同方)上市前,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清华大学虽然在人工环境、信息化技术、精细化工等领域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大多规模不大,产业化无法阔步前行。探索技术与资本的有效结合,已成为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依托人才和科技优势,从清华大学已有的科技成果或科技人力资本中发现、筛选能和市场结合的项目,通过“技术 资本”的运作,同方二次开发并孵化新的产品、新的工艺、新的企业,甚至新的产业。而这既可以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也可以通过技术转让、企业购并等转移到社会企业。截至2009年,同方拥有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共计1341项。 

学校不再是校企襁褓

仅仅依托母体的资源能否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这是许多校办企业遇到最多的困惑。
在荣泳霖看来,与多数的高校企业一样,最早的清华企业如同方和紫光都是以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方式开始运作的,产业的建立以高校现有的研究为基础。
有人将那一时期的学校与校企关系形象地比喻为父母与孩子,但孩子需要在商业和资本市场上蹒跚学步。
概括而言,革新后的产学研链条是让企业诞生于学校的襁褓之外,在市场竞争中独立发展,从而与学校教学科研形成一种相互支持的共生关系,突破了企业在科研上单纯依赖学校的被动局面,也避免了学校只能为企业“输血”而无法从企业获得技术上的反支持力的尴尬。

实现学研产有机配合

“校办企业多数都是高新技术产业,积极促进了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校企也可以促进教学和科研,促进人才的培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是许多校本企业都在坚守的阵地,是企业赢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荣泳霖说。
“企业牢牢扎根市场和社会,最了解现在需要什么东西,可以反过来影响学校的科研立项和科研方向,甚至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科的融合。”荣泳霖举例说,当时要研制一种能做存储器的生物芯片,这个产品涉及生物、医药、硅片、激光、普通光学、自动控制等几乎所有高端学科。清华大学几乎所有学科都投入到了研究当中,许多教授、专家又在此过程中发现新的研究领域。在第十个年头,生物芯片研制终于初步成功。
1996年1月,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完成了“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项目的科技攻关工作,并通过国家验收。当时,只有英国、法国、德国3个国家掌握了这一技术,全世界已投入实际使用的该类检测系统尚不足10台。然而在科研攻关阶段,靠清华大学自身力量继续投入,显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看到学校的困惑,同方毅然决定投资3000万元,与清华大学一道实施“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产业化。仅仅半年时间,1998年1月,以“同方威视”命名的“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产品通过了国家组织的专家审定,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迅速成为世界集装箱检查系统行业的“一匹黑马”,为中国的高科技产品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有关专家指出,学研产结合,关键是促进高校和企业间的真正融合,围绕重大核心技术,实现“三类人才”(学校教授队伍、研究生高层次人才队伍和企业技术专家队伍)的集聚,推动技术创新,而同方则在这方面走出了成功的步伐。

网站地图